而孙立广课题组独辟蹊径,为研究南冰洋磷虾种群历史动态变化及其影响机制提供了新方法。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原来的森林覆盖率指标细化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在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之选,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1万吨,比2009年下降1.32%。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十一五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经过考核,国家确定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这是从宏观上再次明确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十二五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指标在原来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个子约束指标基础上,新增氨氮、氮氧化物各减排10%。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分别下降10%。
氨氮排放总量131.2万吨,比2010年同期(132.2万吨)减少0.7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14.1万吨,比2010年同期(1133.9万吨)减少1.74%。2011年9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公布,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
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了2011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工作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36%。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务实行动、做出的积极贡献。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快发展,2010年水电总装机规模由2005年的1.1亿千瓦增加到2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1082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97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由130万千瓦增加到4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由不到10万千瓦增加到60万千瓦。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
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实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节能法规、标准和标识制度,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强化经济激励政策,支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中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尽管如此,中国仍坚持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达到47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上亿贫困人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坚定不移的政策取向,中国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中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亿吨、炼钢产能6969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通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7200万千瓦。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9.1%,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亿吨以上。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建立健全法规和经济政策,加大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能源十一五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亿吨、炼钢产能6969万吨、水泥产能3.3亿吨,通过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7200万千瓦。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建立健全法规和经济政策,加大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快发展,2010年水电总装机规模由2005年的1.1亿千瓦增加到2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1082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3097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由130万千瓦增加到4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由不到10万千瓦增加到60万千瓦。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10年的20.36%。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增长6.6%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
中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达到47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上亿贫困人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实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节能法规、标准和标识制度,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强化经济激励政策,支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尽管如此,中国仍坚持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坚定不移的政策取向,中国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务实行动、做出的积极贡献。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9.1%,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亿吨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中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绿色化煤炭同期增长了7.6%,占全球能源需求的三分之一,是1970年以来的最高点。
适应委员会的建立还未形成决议,代表们应该在委员会的组成上均衡各方代表、直接向缔约方大会主席报告、紧密连接资金和技术等部门的主要观点上取得一致。工业的转移和生产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商品推动了排放的增加。
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初稿。能源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
上述这些讨论要点的文本如能在这次会议上有所解答,德班会议就可能取得更多的进展。讨论采纳二年期报告的内容、时效和架构。印度的人均排放还很低,但中国的人均排放已达到6.8吨,超过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如果不包括土壤的排放,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30亿吨,在I990年的水平上增加了45%。
但是,在几次少量的讨论中,都没有给予重视,尤其是制度能力的建设几近空白。但美国等国家却以沉默的方式表示拒绝。
目前,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的讨论仍停滞不前。绿色气候基金从何而来?看来应开发新的筹集渠道,要遵循无净负影响的原则,不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负担。
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各种附加条件。必须指出的是,那些小的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体制上缺乏能力来引导经济向低碳和绿色经济方向发展,更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迷花沾草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